北宋燕山府路的范围
燕山府路下辖1府、9州。
《宋史·地理志》记载:
燕山府路。府一:燕山。州九:涿、檀、平、易、营、顺、蓟、景、经。县二十。宣和四年(1122年),诏山前收复州县,合置监司,以燕山府路为名,山后别名云中府路。
借“燕山府路”行政区地名,指代40岁前生活在这里的窦禹钧。
文人的老套路。
作为大宋子民,王应麟念念不忘的是故国情怀。
童蒙启智,朗朗上口,《三字经》很快风靡全国。传承七百多年,热度一直不减。
五子登科
成语“五子登科”,由此产生。
窦燕山沾《三字经》光,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。
2
从唐“安史之乱”后,一直到五代十国,黄河以北被卢龙、成德、魏博三个藩镇(称河北三镇、河朔三镇)占据。
名义上归顺朝廷,实际上并不服从中央,蕃镇的节度使手握强兵,自己任命将吏官员,税收不上缴国库,形成地方割据势力。
河北三镇示意图
朝廷无力过问,只能姑息迁就。
窦禹钧生于唐末,卒于后周,享年82岁。
北宋范仲淹撰《后周右谏议大夫窦禹钧阴德碑》记载:
公愈积阴功,年八十二,别亲戚,谈笑而尽。世称教子者,必曰:燕山窦十郎云。仲淹祖与之为故人,实书其事于册。以示子孙。
民国时,罗振玉整理洛阳出土的《窦禹钧墓志》残石,考证:窦禹钧死于后周显德二年(955年)。
往前推82年,窦禹钧应生于唐咸通十五年(874年)。
唐代酱釉瓶(顺义博物馆)
窦家生活、工作在今北京及北京周边地区。
窦禹钧的祖父窦逊,做过玉田县(今河北玉田)的县太爷;他的爸爸窦思恭,做到了妫州(今北京延庆)司马(公安局长)。
《宋史·窦仪传》记载:
窦仪,字可像,蓟州渔阳人。曾祖逊,玉田令。祖思恭,妫州司马。父禹钧,与兄禹锡皆以词学名。禹钧,唐天佑末起家幽州掾,历沂、邓、安、同、郑、华、宋、澶州支使判官。周初,为户部郎中,赐金紫。显德中,迁太常少卿、右谏议大夫致仕。
官宦世家,妥妥躺赢大多数人。
到窦禹锡、窦禹钧两兄弟时,最少是官三代。恐怕还不止!
唐代海兽葡萄纹铜镜(顺义博物馆)
此时幽州名义上仍属朝廷,实际被卢龙节度使(同幽州节度使)刘仁恭占据。
初入官场,窦禹钧在刘仁恭父子的手下做幽州掾(掾:掾吏、小公务员)。
从出生到唐朝灭亡(874年-907年),窦禹钧在唐朝生活了34年。
唐代铜镜(顺义博物馆)
后梁开平元年(907年),刘仁恭之子刘守光杀兄囚父,独据幽州,自称为帝,建国号大燕,直到后梁乾化三年(913年)十二月为晋王李存勖所灭。此年窦禹钧40岁。
40岁左右的某一天,不知是何原因,窦禹钧携家人远走他乡,避难外逃。
罗振玉辑《芒洛塚墓遗文三编》中《窦禹钧残墓志》中记载:
公曰:“不能遇时,则当远害,或出或□(缺),”……公星行草莽之内,途(缺)如神异乎,昼伏宵行,扶老携幼,既免夺攘,(缺)入梁,寻佐沂州军事,其后积年不调,累邑(缺)唐、晋二朝,历邓、安、同三府观察支使,郑州……
《窦禹钧残墓志》第1页
窦禹钧自唐末起家幽州掾以后,先后在后梁、后唐、后晋的沂(今山东南部)、邓(今河南南部)、安(今湖北安陆)、同(今陕西东部)、郑(今河南郑州)、华(今陕西华县)、宋(今河南商丘)、澶州(今河南濮阳)等地做过支使判官(唐代藩镇长官的僚属)。后周初,为户部郎中(从五品),赐金紫。显德中,迁太常少卿(正四品)、右谏议大夫(正四品)致仕(辞去官职、退休)。《宋史·窦仪传》
窦禹钧与冯道一样,朝廷倒了他官位不倒。这朝廷还没凉透,他马上就恭迎新主子。
身历多朝,妥妥的官场不倒翁。
《窦禹钧残墓志》第2页
《窦禹钧残墓志》记载,窦禹钧“终于郑州”,死在郑州,“葬于……河内村即北邙原也”。
父(窦禹钧)卒,归葬洛阳。《宋史·窦仪传》
《宋史》与墓志记载一致。
2003年洛阳出土的《窦仪墓志铭》记载,窦仪死后葬于“河南府(今河南洛阳)河南县平乐乡河内村北邙原先莹之次”。
另据《窦俨墓志铭》记载,窦俨死后也“归葬于西京(今洛阳)河南县平乐乡河内村,陪先公(窦禹钧)之原夫人张氏,祔焉,礼也”。
可见,河内村北邙原才是窦禹钧真正的墓葬地。
PS:窦禹钧及长子窦仪、次子窦俨的墓志相继出土于洛阳。可见其晚年生活在郑州,死后葬在洛阳。三块墓志及《宋史》均指向此事。
再PS:京津冀民间,很多所谓的窦燕山墓,全是借其名望,拉大旗做虎皮,最多是窦姓晚辈族人为怀念他设立的衣冠冢。
3
40岁以前,窦禹钧生活在幽州节度使(又称卢龙节度使、范阳节度使)的势力范围。
家族老中青三代做官,有钱有势,家业丰厚。
初,禹钧家丰厚。《后周右谏议大夫窦禹钧阴德碑》
窦家居住地,古人记载模糊,今人解读差异大。
五子登科
(1)北宋范仲淹称,“窦禹钧,范阳人”(《后周右谏议大夫窦禹钧阴德碑》)。是范阳郡?还是范阳县?
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记载:
幽州范阳郡,大都督府。本(隋代)涿郡,天宝元年(742年)更名。
涿州,上。大历四年(769年),节度使朱希彩表析幽州之范阳(县)、归义(县)、固安(县)置。
唐代范阳郡等同于幽州,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;范阳县属于涿州,在今涿州市境内。
窦禹钧范阳人,是哪个范阳?
没有答案。
(2)前面引述《宋史·窦仪传》的开头称,“窦仪,字可像,蓟州渔阳人。”窦禹钧长子窦仪的祖籍蓟州渔阳。
蓟州是唐代从幽州分离而出,新设置的行政区。
渔阳郡等同于蓟州; 渔阳县包括今北京市平谷区及天津市蓟州区。
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记载:
蓟州渔阳郡,下。开元十八年(730年)析幽州置。
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记载:
十八年,割渔阳(县)、玉田(县)、三河(县)置蓟州。
至于窦禹钧是渔阳郡人,还是渔阳县人,也未详加说明。
蓟州来源于幽州。安史之乱后,到五代十国,同属幽州节度使的藩镇。
(3) 幽州节度使地盘内还有个归顺州 (今顺义),为安置内迁的契丹人设置的羁縻州(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州、自治县),紧邻幽州、蓟州、檀州(今密云)。
康熙《顺义县志》、民国《顺义县志》记载,窦禹钧居住地在顺义县东南,今汉石桥湿地(县志称“南海子”)附近。
归顺州归化郡本弹汗州,贞观二十二年(648年)以内属契丹别帅析纥便部置。开元四年(716年)更名。县一:怀柔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
唐代幽州蓟州归顺州的位置
(《河北通志稿》)
唐代。州改郡、郡改州,反复多次。
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记载:
幽州……天宝元年(742年),改范阳郡。属范阳、上谷、妫川、密云、归德、渔阳、顺义、归化八郡。乾元元年(758年),复为幽州。
蓟州开元十八年(730年),分幽州之三县置蓟州。天宝元年(742年),改为渔阳郡。乾元元年(758年),复为蓟州。
归顺州开元四年(716年)置,为契丹松漠府弹汗州部落。天宝元年(742年),改为归化郡。乾元元年(758年),复为归顺州。
所以宋代欧阳修编纂《新唐书》时,幽州等同于范阳郡,蓟州等同于渔阳郡,归顺州(五代简称顺州)等同于归化郡。
新、旧两部《唐书》,勾勒出幽州、蓟州、顺州的历史渊源和样貌轮廓,但丝毫不见窦禹钧的记述。
唐代蓟州渔阳郡大致范围
挖呀挖呀挖。
蓟州脱胎于幽州,自西向东,包括三河县、渔阳县、玉田县。
早在北魏,今顺义区、平谷区都并入潞县。
真君七年(446年),并安乐、平谷属(潞县)焉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
PS:潞县是今通州区的前身,北魏到唐初范围极大。
隋大业期间(605年-618年),在今北京市以东,设置渔阳郡,下辖无终县。
(无终县)有泃河(在今平谷区)、洳河(在今平谷区)、庚水(在今蓟州区、遵化县)、灅水(在今遵化县)、滥水(在今玉田县)。有海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
范围包括今顺义区东部、平谷区,以及河北省的遵化市、玉田县、丰润区等。
渔阳郡的面积相当大。
PS:隋又改无终县为渔阳县。唐初,分渔阳县东部设立无终县,八年后撤销。渔阳郡仅辖渔阳县。
唐高宗乾封二年(667年),再次设立无终县。三十年后,武则天改无终县为玉田县。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
到了唐玄宗开元四年(716年),从紧邻渔阳郡的潞县北部划出土地,设置归顺州(今顺义)、三河县。
十四年后,改渔阳郡为蓟州,三河县从幽州划属蓟州。
(开元)十八年(730年),改隶蓟州。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
至此,蓟州辖三河、渔阳、玉田三县的格局形成。
安史之乱后,幽州、蓟州、归顺州名义上属于唐朝,实为幽州节度史占据的藩镇。
到唐末,归顺州简称顺州。
五代后晋时,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。幽州、蓟州、归顺州连同其他13个州划给契丹。
燕云十六州
辽代,蓟州仍然包括三河县、渔阳县、玉田县。
开元十八年置蓟州。有鲍丘水。《辽史·地理志》
潮河古称鲍丘水,从顺义东部流过。历史上,潮河多次迁徙,向西改道汇入白河。潮白汇合处也不断北移。
今顺义区东南(杨镇、北务镇、大孙各庄镇)及三河市内,仍有鲍丘河,起排水泄洪作用,为古潮河的河道遗迹。
顺义境内的鲍丘河遗迹
今顺义区蔡家河、汉石桥湿地(杨镇、李遂镇),也是潮河古河道。
历史上,潮河古河道沿线地势低洼,两岸经常发生洪涝灾害。1957年,修建汉石桥缓洪水库,情况才有好转。
PS:1994年7月12日,顺义遭受特大暴雨。水往低处流。今杨镇、李遂镇、北务镇、大孙各庄镇等古潮河河道地带是重灾区。《顺义区水务志》
可见,今顺义东南部曾属蓟州三河县管辖。
汉石桥湿地风光
汉石桥湿地风光
金代,升潞县为通州,三河县划归通州管辖。
又升渔阳县的大王镇为平谷县。
通州,下,刺史。天德三年(1151年)升潞县置,以三河隶焉。《金史·地理志》
平峪,大定二十七年(1187年),以渔阳县大王镇升。引文同上
平峪即平谷。古代“峪”“谷”二字可互通。
巨构,字子成,蓟州平谷(县)人。《金史·巨构传》
今平谷区紧邻顺义区东部,顺义东部杨镇(部分)、张镇,东南部的北务镇、大孙各庄镇在解放前一直属于三河县。
历史上,龙湾屯镇的一部分也属于三河县。
可以看出,今顺义区东部的大部分地区,历史上属于蓟州渔阳郡。
4
康熙《顺义县志》、民国《顺义县志》都记载,窦禹钧曾居住在今顺义区李遂镇的窦各庄。
窦燕山故里:在(顺义县)治东(南)二十里南海子。康熙《顺义县志》
南海子就是汉石桥湿地的旧称。
古代的水资源丰沛。湿地濒临箭杆河,又是潮河的故道,地势低洼,雨水、泉水都往此处汇聚。
汉石桥湿地
因此,湿地面积远比现在大了很多。
海子:一在田家营西,容蔡家河水,面积广大,多植苇。民国《顺义县志》
窦各庄,在箭杆河西岸,去清水沿相近。《黄志》载,窦燕山故里,其诗云“南河自昔出名宦”,谓窦为南河县人(按,燕山以地名人,考阴山山脉东迤者,分燕山、松关诸山,横亘河北省北部。府志载窦为蓟县,系根据窦为渔阳人,实则渔阳古郡在密云南境、或通县北,均与顺义相近。今考窦各庄东北为南海子,附近有古城遗迹,黄成章曾亲访其地,考为南河故城)。民国《顺义县志》
窦各庄今写作豆各庄
康熙年间,顺义县令黄成章按迹循踪,考察这段由来以久的传闻,在村中找到窦家故居遗址的痕迹和若干线索。
惟窦禹钧祖逊玉田令,父思恭妫州司马。禹钧仕周,累官谏议大夫。其发祥基址,实坐县东二十五里,地名南海子。系山发平冈,南行三千余里,山旋水聚处。宅基向西,明堂,即南海子。近通州界里许,因纪之。成章慕五窦家学,会单骑向宅基四围历览,有阴德者,必居吉地。(黄成章,康熙《顺义县志》)
顺义历史上曾多次为窦燕山立碑。今只剩下一块,在顺义区文物所院内。碑文为“窦燕山先生故里”。
窦各庄,今写作豆各庄,成为李遂村下辖的自然村。
李遂村村口
豆各庄自然村在李遂村东,相距800多米,有马路和农田间隔,环境幽静,交通较闭塞。全村只有28户人家。
如今,村中已无窦姓。年轻人都外出打拼,闯世界,村中生活的全部是老年人。
豆各庄的街道
2023年6月4日,我和金克亮老师走访该村。
窦禹钧培养五个儿子读书,均进士及第,传为美谈。我们决心满满,继黄成章之后,定要寻找他的踪迹。
金老师一如既往的健谈,筋骨强健,不失风采。
金克亮老师走访豆各庄
村子很小,满是民房,早已不见康熙年间顺义县令黄成章笔下的模样。
我们心里都是一沉。
进村后,我们沿街打听一些关于窦禹钧的逸闻轶事,与老乡攀谈。
遗憾的是,老乡并不知晓。
令人意外的是,村民竟无一能说出,豆各庄村(自然村)是哪年并入李遂村(行政村)的。
老人无一例外,都称他们很小的时候村子已经属于李遂村了。
出村后,金老师眼明心亮,一眼看到路旁车站牌的“豆各庄”。
虽然村子已并入李遂,但是村名深深扎根在老百姓的心中、生活中,也算是慰藉我们此行一个小小的收获。
来源:潮白文化拾遗
点击上面微信号 关注我哟
免责声明
本微信部分图片来源于互联网,其目的是为了更丰富地介绍所写内容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若有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,我们会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如需转载此文章,请备注来源:顺义旅游,违者必究。
我就知道您“在看”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